我們都知道『塑膠』是目前最大的汙染源之一,但世界第二大的汙染源,其實就藏在你我的櫃子裡,那些穿不到幾次,最後只能被丟棄的『舊衣褲』
看似無害的日常用品,如何變成地球最大汙染源?
說到衣服是世界第二大污染源,你可能會有點訝異,但從2014年起,全球每年生產的衣服,已超過1000億件,平均每人就擁有13件衣服,且這個數量正陸續伴隨著產值逐年增加,再加上近幾年電商崛起,購買衣褲只需在家動動手指頭,三天後就能收到一大包便宜又好看的衣服,加上每年都會有替換掉舊床組、棉被與窗簾等紡織品的習慣,看似無害的東西,當數量一多,就有危害環境的可能。
談論紡織品是如何危害環境前,我們必須先來認識他們的製程,撇除掉純棉(Cotton)、亞麻(Linen)、純羊毛(Wool)以及純絲(silk)等可自然降解的天然織品,目前市面上大多紡織品皆使用聚酯纖維與尼龍製成,雖各自有著保暖舒適、吸濕排汗以及柔順的特性,但兩者同樣都是從石油中提煉的塑膠化合物,這意味著當紡織品被丟棄、掩埋後,將不會自然降解,並在燃燒後產出大量有毒氣體。
這個綠色的大箱子肯定存在你我記憶裡,過去當家中有廢棄或不穿的衣物,通常都會選擇包一包丟進舊衣回收箱中,認為這些衣物會送到弱勢族群手中,再次發揮它的功用,但事實是,過去這些被回收的衣物會被集中處理分類後再次販賣給國外,並將獲得的金額補貼給弱勢族群,但隨著海運成本上升,這些舊衣物已無法用過去的方式取得利潤,在國內衣物回收尚無完整的規劃與流程之下,這些回收的舊衣終究逃不過進入焚化爐的命運。
逃離被焚化的命運,紡織品的循環經濟是否可行
正式進入循環經濟的寶特瓶,同是石油產物的紡織品是否通用?
其實早在3年前國內就有將回收寶特瓶製成衣服的實例存在,2019年的台北國際紡織展,台灣成衣代工龍頭【旭寬】就展示了從海地、宏都拉斯婦女收購的寶特瓶處理並再製的布料。但目前多數的成衣與紡織商為了追求布料品質與舒適性,都會在其中添加除了聚酯纖維外如嫘縈、萊卡、亞克力纖維等化合物,即便已有廠商開發出回收衣物的技術,現階段只有聚酯纖維含量80%到100%的衣物才能在合乎成本的情況下被回收,
焚燒,或是「有價值」的焚燒?
環保署近年與經濟部工業局,開始推動將高熱值廢棄物製成固體再生燃料(SRF),將應該被焚燒的廢棄物製成用來焚燒廢棄物的燃料,雖然聽起來有點魔幻,但這是目前能將廢棄物利用最大化的方式,同時還能減少焚化爐的燃料損耗,在台南有間科技公司,就專門收購此種材料製成燃料,讓這些廢棄物再灰飛煙滅前,能發揮最「有價值」的利用。
紡織品廢棄的的源頭,其實都指向每個人的衣櫃裡
2020年,台灣舊衣物回收數量達78591頓,換算成T恤約為1億7千五百萬件,大約可以塞滿120萬個中型衣櫃,其中有50%最為2手衣轉賣,15%降級使用(做成抹布),剩下的35%進入焚化爐,現在的流行穿搭更換間距以及衣物價格已不同以往,每分每秒都有大量的衣物再製造商與消費者間流動著,大量的購買與丟棄,我們的世界終究會被這些織品所覆蓋,若能學習如何購買真正需要及適合的織品,並有效將廢棄織品降級循環使用,對環境更為友善,我們或許才真正有機會從這一大坨"紡織山"中走出來。
資料來源-環境資訊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