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機車全面電動化之下,汽機車回收未來的趨勢將會如何發展?
2030年公車100% 電動化、2040年新販售汽機車100% 電動化
為達淨零碳排目標,行政院已規劃後續30年的"汽機車全面電動化"目標,不只將公務車、大眾運輸全部進行更換,後續更要求在2040年時,電動小客車與電動機車的市售比必須達到100%,屆時路上將幾乎看不到依靠汽柴油運行的汽機車,這又會對回收業者帶來哪些影響呢?
多元化的收入來源
台灣目前汽車回收場的收入來源十分多元,從車體零件的拆解翻新、特殊金屬的收集與加工,到販售鋼製車體給破碎廠或煉鋼廠,車輛回收業可以說是早早就踏入了"多元經營",甚至有些拆車大廠旗下就有著自己的破碎廠與金屬工廠,從事著「回收」、「拆解」、「破碎」、「分選」、「零件販售」與「金屬販售」等一條龍服務。
以車體零件來說,狀況良好或是熱門系列車款的頭燈、電腦、變速箱齒輪、活塞、鋼圈等,都能賣到不錯的價格,而金屬的部分來說,汽車上除了價值最高,含有鉑、鈀、銠金屬的觸媒轉換器以外,電線內的銅、車體上的鋁、以及重量佔比最高的鐵,在經過處理後,也有著豐厚的利潤,但今天若把拆解的對象換成電動車,又會有那些不一樣的地方?
組成佔比的改變
將電動車退去車殼,我們能發現在燃油汽車上常見到的引擎、排氣管、油箱、變速箱、傳動軸、啟動馬達以及水箱等通通消失不見,取而代之的是僅有安裝在前後車輪上的電機,以及一整片覆蓋在車架底部的電池組,為了能夠容納大體積與適應高重量的電池,主要的底盤與車架的也漸漸從常見的鋼鐵,朝向更輕的特殊合金、鋁、碳纖維等材料進行組成。
與使用複雜組件、齒輪與傳動系統拼湊而成的燃油車相比,電動車的組成,電池佔了約40%、底盤15%、內飾16%、汽車電子10%、電機8%、電控6%、車身5%,其中電池佔了極高的成本,這意味著往後的汽車回收工作中,「電池回收」將會是比重最大的產出,其次則是電子、電機零件,以及特殊合金。
1994年,在一般廢棄物回收處理基金會正式成立後,台灣開始規模式訂定與規劃汽機車回收處理作業,將報廢汽機車交與合法的拆解商與粉碎廠進行處理,並將破碎後的廢鐵用於回爐煉鋼,正式開啟台灣的鐵循環經濟之路,而隨著國家政策改變與規劃,在2040年所有汽機車販售通路皆改為電動化後,隨著汽車組成的改變,回收業的設備是否也需跟進或改變,還是一項未知的問題。
粉碎廠的必備家當
將整台汽車或是整包廢鐵丟進煉鋼爐進行煉鋼,就好比將未一箱未處理的食材丟進鍋裡煮一樣,後果都是災難性的,好在台灣目前的粉碎廠皆配有專屬的破碎機與粉碎機,能將回收而來的鐵料透過預碎分成小塊,再粉碎成均質的碎鐵,並在粉碎的過程中替除掉不能丟進熔爐的塑膠、泡棉、銅與鋁等部分,使鍊出來的鋼鐵不僅具有較好的品質,在粉碎廠的後端還能將各項不同物質進行分選,以達到各種單純物質的回收再利用。
而就目前現有粉碎廠的配置來說,將拆除掉零件與電池的新電動車體進行預碎與粉碎並不是件難事,畢竟不只是鐵料,銅、鋁及不鏽鋼也都算在粉碎廠處理、分選與蒐集的範圍,甚至在組成上包含更多鋁料的電動車體,還有著比傳統鋼製車體有著更高的利益價值,但在電動車主要組成-「電池」的回收部分,這是絕大部分的粉碎廠都尚未安裝與使用的特殊設備,即便以特殊合金與鋁製作的車架有著可觀的回收價值,但若能自行處理電池並進行元素提純,利益將有機會遠超車體金屬與零件。
電池二次利用的重要性
全球淨零碳排政策搭配能源短缺問題,使「電」的運用與生產有著突破性的成長,從新型發電裝置到電池的組成,儲電成為能源政策中最重要的一環,畢竟就算能持續發電,機器還是必須擁有儲能以及穩定供給的"罐子"才能運作,而這些罐子的製造原料卻是難以透過環保方式取得的鈷、鋰、鎳、錳等元素,在光電、風電以及電動產品盛行的現代,各國皆已推出電池的循環經濟政策,目的就是為了將這些未來必將短缺珍貴資源留在國內,並減少因需求而開發的自然環境面積。
以全車組成計算有著40%占比的電動汽車電池,對於回收業來說,絕對會是一項新型的多元經營項目,隨著新能源政策與國際趨勢,鋰離子電池的用量將會逐年增加,不僅是用在汽機車上,我們身邊經常攜帶的手機、筆記型電腦、以及各種電動工具,也可能會成為受入來源之一。
總結來說,汽機車全面電動化或許還不會對汽車回收業者的收入造成衝擊或巨大改變,依舊能像處理燃油車那般,繼續從事零件拆解與販售、車體的粉碎與金屬分選、販售等作業,但若想進一步從中獲利,勢必需引進針對鋰離子電池的回收、分選與提純等處理機具與技術,並在政策尚未全面施行前做足準備,以因應日後可能瞬息萬變的市場。